2025-10-24 09:31:00
来源:烟台医大胃肠医院
很多糖尿病患者平时会重点关注血糖、血压,生怕指标波动影响健康,但可能没留意到,肠道还在面临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风险——结直肠息肉。有研究显示,在40-49岁这个年龄段里,糖尿病患者患上结直肠息肉的风险相比非糖尿病患者更高。明明是血糖代谢出了问题,怎么会和肠道里的息肉扯上关系?这背后其实是多个身体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天烟台医大胃肠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艳苓就来为大家讲清楚原因。
糖尿病为何会增加肠息肉风险?
1.高血糖与胰岛素的双重刺激
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血糖控制不好,而身体为了降低血糖,会让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一方面,过多的胰岛素会刺激肠道黏膜的细胞,让它们不正常地生长、死亡;另一方面,血糖高还会让身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产生更多损伤细胞的“活性氧”,导致肠道细胞的DNA受损、发生基因突变。这两种情况叠加,肠道黏膜就容易出现“小疙瘩”——也就是息肉,尤其是容易发展成腺瘤的息肉,相比其他类型的息肉,它发展成结直肠肿瘤的风险要高得多,90%以上的结直肠肿瘤都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
2.全身性的慢性炎症
糖尿病常常伴随一种轻微的、全身性的慢性炎症状态。尤其是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其脂肪组织会释放炎症物质。这些炎症物质随着血液流动,持续刺激肠道,为息肉的产生和生长提供了“土壤”。
3.肠道菌群失衡与胆汁酸刺激
我们的肠道里住着大量细菌,正常情况下“好菌多、坏菌少”,能保护肠道黏膜。但高血糖环境会打乱这种平衡——坏细菌变多,好细菌减少,肠道的保护屏障就会被破坏。
同时,许多糖尿病患者伴有胆囊功能紊乱,胆汁酸本应该正常排出,却在肠道里停留太久,慢慢变成有刺激性的有害胆汁酸。滞留在肠道内的胆汁酸会发生改变,直接刺激甚至损伤肠道内壁细胞。
4.肥胖、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的协同效应
糖尿病常常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结伴出现,这被称为代谢综合征。这些问题的共同作用都会增加肠道息肉的风险。例如,肥胖者内脏脂肪释放的物质,以及过高的血脂,都被证实与息肉的发生有关,指标越高,息肉风险也越高。
5.患病时长与血糖控制水平
息肉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糖尿病病程越长,或者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肠息肉的风险就越高。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管理肠息肉风险?
了解风险是为了更好地预防,糖尿病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降低风险:
1. 主动进行早期筛查
早发现、早处理是阻断息肉肿瘤病变的有效手段。确诊糖尿病后,建议40岁前做第一次肠镜;如果有肿瘤家族史、肥胖等其他风险,最好提前到30-35岁。
如果在肠镜检查中发现息肉,医生通常会建议在内镜下切除。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数量和大小,医生会制定复查计划,需要遵医嘱定期随访。
2. 优化生活方式
管理好基础指标:好好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检查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应积极治疗根除。
饮食调整:少吃红肉、高糖食物,多吃燕麦、西兰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坚持运动: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打球等。不仅能稳住血糖,也能给肠道减负。
烟台医大胃肠医院王艳苓教授表示,糖尿病患者确实是结直肠息肉的高危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发生。通过理解背后的科学道理,采取主动筛查、健康生活和严格控制血糖血脂等综合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息肉的发生,或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更好地守护自己的长期健康。
相关链接:烟台医大胃肠医院是新胃来医生集团投资兴建的高起点、高规格、高水平的胃肠专科医院,一举将烟台胃肠疾病的诊疗带入“专院、专家、专查、专治”的全新时代。医院现已成为烟台山医院医联体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技术协作医院、蒲公英计划肠健康诊治示范中心,拥有国内更先进的进口高清无痛胃肠镜等先进设备,不断邀请北京专家来院出诊,中西医结合破解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耐药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疑难疾病治疗难题。
胃肠健康热线:3453636
鲁医广【2025】第0901-329-3707
编辑:张志强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