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09:01:23
来源:烟台医大胃肠医院
腹胀、食欲不振、大便不规律——这些看似寻常的胃肠不适,许多人都曾经历过。我们往往将其归咎于吃得不合适,不管它等身体自己恢复或简单用药应付。然而,当这些症状持续数月,甚至伴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时,它们可能不再是简单的小毛病,而是身体发出的强烈警报。
不久前,一位患者带着持续的胃肠不适来到专看胃肠的烟台医大胃肠医院。此前他已在外院接受过肠镜检查和治疗,但一个月过去,那些恼人的症状纠缠着他。这种"治了又没完全好"的状态,让他备受困扰。患者带来的外院肠镜报告引起了接诊的消化内科专家辛献运教授的注意。经过仔细分析,辛教授发现上次肠道准备严重不足,肠腔里残留了大量粪水,导致镜头无法清晰看清肠道黏膜细节,报告的诊断也不够详尽,只简单提及炎症,也没说清炎症的具体位置、程度,无法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依据,难以解决患者的根本问题。为了明确病因,辛教授建议重新进行肠镜检查。
这次高质量的复查终于揭开了谜团:除了直肠炎症外,更重要的发现是在乙状结肠和直肠部位潜伏着18枚息肉。此次通过将风险息肉内镜下切除,消除了演变为肿瘤的可能性。同时,结合患者体质、症状,给予了中西医结合针对性的用药方案,帮助其肠道黏膜更好的修复,患者复查时特意跟辛教授说,现在自己食欲越来越好,大便也恢复了正常,之前的不适症状都消失了。
认识息肉:沉默的威胁
息肉,指的是肠道内壁黏膜的异常增生组织,通俗地说就是长在肠道内的"小肉疙瘩"。绝大多数息肉在初期是良性的,患者通常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不痛不痒,因此很难被察觉。不过,在众多息肉类型中,腺瘤性息肉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一种,它属于明确的肿瘤前病变,约90%以上的结直肠肿瘤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息肉的危险之处恰恰在于其沉默的动态演变潜力。医学界公认,绝大多数结直肠肿瘤遵循"正常黏膜→息肉→腺瘤→肿瘤"的缓慢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可长达5至10年,甚至更久。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息肉会静静地生长,体积逐渐增大,形态可能从光滑变为不规则,细胞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异型增生,最终可能突破临界点发展为肿瘤。
为何会反复长息肉?
本案例中发现的18枚息肉清晰地表明,这位患者的肠道环境属于容易生长息肉的体质。这意味着即使当下切除了息肉,在未来再次长出新息肉的概率也远高于常人。通过这次切除,患者的结直肠肿瘤的风险显著降低。之后,他需要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控是否有新的息肉长出来。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而言,息肉切除不是一劳永逸,而是需要长期管理,定期复查监测,主动预防。
胃肠镜:消化道疾病的 "金标准"
息肉缓慢演变的特性,给了我们宝贵的预防窗口期。对于40 岁以上无症状人群、有家族史或不良生活习惯的高危人群而言,定期进行胃肠镜筛查,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任的投资。胃肠镜诊断消化道疾病的“金标准”。一次高质量的胃肠镜,不仅能检查,更可以在发现息肉后直接在内镜下切除,以及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测明确良恶性质。通过定期筛查,我们能够在息肉还处于良性阶段就将其清除,从根本上预防结直肠肿瘤的发生。
在烟台医大胃肠医院,就为大众的胃肠健康和早期肿瘤筛查提供了扎实的保障:医院引进多项先进的内镜设备与治疗技术,能更清晰地捕捉胃肠道细微病变,让息肉、早期肿瘤病变等隐患无处隐藏,另一方面,医院汇聚了一众三甲医院资深专家亲诊 —— 原烟台山医院、烟台市中医院、烟台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院长辛献运,原山东省立医院(集团)鲁东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副主任医师王艳苓等。这些专家拥有数十年消化内科临床经验,为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并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筛查与治疗方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烟台医大胃肠医院辛献运教授强调,健康无小事,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都值得我们重视。及时检查,主动预防,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守护好自己的胃肠健康。
相关链接:烟台医大胃肠医院是新胃来医生集团投资兴建的高起点、高规格、高水平的胃肠专科医院,一举将烟台胃肠疾病的诊疗带入“专院、专家、专查、专治”的全新时代。医院现已成为烟台山医院医联体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技术协作医院、蒲公英计划肠健康诊治示范中心,拥有国内更先进的进口高清无痛胃肠镜等先进设备,不断邀请北京专家来院出诊,中西医结合破解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耐药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疑难疾病治疗难题。
胃肠健康热线:3453636
鲁医广【2025】第0901-329-3707
编辑:张志强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