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1 16:20:03
来源:水母网
水母网12月21日讯 (通讯员 孙雨晴)20多天!15000毫升血!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一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休克、创伤性凝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被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故事。
绿色通道直达ICU
患者深陷“死亡三角”
时间倒回到一个月前,刚刚上夜班的烟台业达医院重症医学科(ICU)郑德伟医生就接到急诊科紧急电话:一名严重车祸外伤的患者正在赶往医院,立即准备抢救!放下电话后,重症医学科值班医生和护士立即准备床位、气管插管、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泵等抢救设备。因车祸地点离医院较远,患者到达医院时,距离车祸发生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急诊科医护人员直接通过绿色通道将他送入ICU救治。
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立即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此时患者血压只有53/32mmHg,体温低于35℃,脉搏高达140次/分,呼吸25次/分以上,呈深昏迷状态;同时,患者面部、耳廓多处皮肤裂伤、出血,污染较重;双侧瞳孔放大至4mm,对光反射消失;血氧饱和度已经检测不出,血气分析提示严重酸中毒,凝血功能检查提示凝血功能障碍。显然,患者已进入休克状态,处于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的“死亡三角”之中!
情况万分危急!
郑德伟医生立即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支持呼吸,应用升温毯升温,同时通过静脉通路快速补液、升压、应用止血药物,血压略有好转后立即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置管,为后续抢救用药、输血、输液等开辟快速有效通路,并在第一时间完善各项化验检查。
全身严重损伤
多学科专家紧急抢救
很快,各项检查结果出来,影像科发来危急值预警——左枕骨裂纹骨折、右额叶脑挫伤、头皮多处软组织损伤、额颞部少量皮下异物、肺挫伤、脾破裂、肝脾周围积液(血),腰椎左侧横突骨折、左侧髂骨骨折、左侧腰大肌及盆壁软组织损伤并血肿形成、左肾下极损伤!
面对严重的全身损伤,重症医学科立即联系相关外科急会诊,医务部也在第一时间协调抢救工作。普外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手足外科的医生很快到达ICU,并成立救治团队。经过讨论,救治团队的医生们快速制定了治疗方案:由普外科进行开腹探查手术,同时进行清创缝合手术,腰椎横突、骨盆骨折暂不进行手术。
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等团队快速完成了术前准备,普外科医生立即上台手术。术中发现患者腹腔、盆腔内有大量不凝血,脾脏周围有大量的血凝块,估计出血量达2000ml以上,明确诊断为脾破裂、乙状结肠挫裂伤、腹膜后血肿、膀胱挫伤,并进行了脾切除手术及乙状结肠修补手术;同时,口腔科及耳鼻喉科为患者处理了口腔颌面部挫裂伤口。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仍然不稳定,被送回ICU继续进行治疗。
凝血异常,“血流成河”
输血15000毫升成功救回
术后复查凝血功能时出现了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它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人体凝血功能出现异常,人体内凝血物质大量消耗且功能严重下降,引起各个器官不断渗血,死亡率高达31%~80%,这是每个临床医生都不愿意面对的“敌人”。
面对“血流成河”、血压只有50mmHg的患者,重症医学科王吉梁主任带领医务人员时刻密切观察,不敢懈怠分毫。在累计输血15000毫升后,患者出血终于减少,他被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但医生们仍不敢掉以轻心,他们知道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后续患者又先后出现了颅内出血,急性肾衰竭,严重的血流感染、肺部感染、软组织感染和胃肠功能障碍,在多科室的协助下,重症医学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历经20多个昼夜,患者的病情终于稳定了,目前已脱离生命支持设备转回普通病房进行下一步的康复治疗。
热泪盈眶的患者家属为表感谢送上了锦旗。烟台业达医院多个科室在此次救治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学科共同参与、分阶段处理,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急救每个环节争分夺秒,为患者争取了黄金救治时间,大大提高了多发伤、复合伤等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彰显了医院的实力。
知识链接:
创伤性凝血病(TIC)是在严重创伤或大手术打击下,机体出现以凝血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多元性的凝血障碍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创伤致死人数超过 580 万,全球死亡人数中约 10% 和致残人数中约 16% 是由创伤所致,创伤也是全球 40 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因。
创伤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其病死率已跃居疾病死亡谱第三位,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出血和凝血障碍的创伤患者管理是临床工作中的挑战之一。未控制的创伤后出血是此类患者的首要死因,33%的严重创伤患者入院时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创伤后出血和凝血功能与其预后密切相关。创伤大出血继发的“死亡三联征”——低体温、酸中毒、凝血病,可相互促进,使病情进行性恶化最终导致死亡。
编辑:侯敏慧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