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09:35:31
来源:烟台医大胃肠医院
许多人做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成功切除后,可能会感到松了一口气,认为“一切都结束了”。然而,医生通常会告诉患者下次复查的时间,对此,不少患者可能会有疑问:反正都切除了,还有必要复查吗?可别小看这个提醒,近日,烟台医大胃肠医院的一位患者刘先生的真实经历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拖延复查,险情升级
四年前,刘先生在外院做肠镜检查发现了一个直径约0.8厘米的管状腺瘤,并顺利切除后,医生告知其3年复查。由于自觉身体状况良好,刘先生将复查一拖再拖,直到近期出现腹部隐痛、排便不规律,才警觉起来,赶紧到专看胃肠的烟台医大胃肠医院预约了肠镜检查。
检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结肠里竟然新长出了两个直径约1厘米的息肉,病理报告显示其中一个是绒毛状腺瘤,提示有高级别异型增生。
刘先生第一次切除的息肉相对类型简单,而这次新发现的两个“不速之客”,在性质和肿瘤病变风险上都截然不同。绒毛状腺瘤,其肿瘤病变的可能性就高于一般的管状腺瘤,属于肿瘤前病变的最后阶段。高级别异型增生,细胞的形态接近肿瘤细胞,若放任不管,可能很快进展为肿瘤。
息肉再生是普遍现象
肠道黏膜细胞的更新增生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息肉的生成受多种因素驱动,如:
遗传易感性:某些人的基因决定了肠黏膜更容易增生形成息肉。
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饮酒等。
肠道内环境变化:肠道菌群失调、慢性炎症状态等都可能“滋养”息肉生长。
可以想象,肠道环境如同一个“花园”。切除息肉就像清除了一片看得见的“杂草”。然而,只要“土壤环境”没有根本改善,或者存在易长草的“种子”,在条件合适时,其他“地块”完全可能再冒出新的“杂草”。因此,虽然切除了一次息肉,但肠道仍然有形成新的息肉的风险。刘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许多患者误以为“切完就没事了”,结果却因忽视复查而错过新的隐患的最佳干预时机。
科学应对 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如果发现新的息肉,其数量、大小、部位、病理类型及是否有异型增生等,都能帮助医生重新评估患者的风险等级,医生可以据此更精确地评估患者未来发生息肉再生和肿瘤病变的风险水平,给出更有针对性的复查间隔时间以及预防策略。
像烟台医大胃肠医院采用的进口奥林巴斯CV-290型高清胃肠镜,凭借其高清视野和NBI窄带成像技术,可以确保在新生息肉还很微小、尚未恶变或刚刚出现异型增生时就被发现。息肉通常可以在直接内镜下微创切除,创伤小、恢复快。
肠息肉切除并不代表“一劳永逸”,定期复查是预防肠肿瘤的关键措施。烟台医大胃肠医院消化内科王艳苓主任指出:“肠镜复查不是过度医疗,而是真正能救命的选择。”通过科学的监测和健康管理,可以大幅降低肿瘤风险,确保长期健康。患者应充分重视医生的建议,莫要因侥幸心理而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相关链接:烟台医大胃肠医院是新胃来医生集团投资兴建的高起点、高规格、高水平的胃肠专科医院,一举将烟台胃肠疾病的诊疗带入“专院、专家、专查、专治”的全新时代。医院现已成为烟台山医院医联体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技术协作医院、蒲公英计划肠健康诊治示范中心,拥有国内更先进的进口高清无痛胃肠镜等先进设备,不断邀请北京专家来院出诊,中西医结合破解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耐药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疑难疾病治疗难题。
胃肠健康热线:3453636
鲁医广【2024】第1030-291-3707号
编辑:张志强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