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16:30:37
来源:烟台医大胃肠医院
“胃里长了息肉,会不会肿瘤病变?”“必须马上切掉吗?”在胃镜检查报告时,不少人会产生这些疑问,有人过度恐慌,也有人不当回事,拖着不治疗。那么,胃息肉究竟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近日,烟台医大胃肠医院一位64岁患者,长期遭受反酸与烧心困扰,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底、胃体存在数十枚息肉(0.6-2.5cm),其中最大息肉病理诊断为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常与长期服用奥美拉唑等抑酸药相关,少数也可能与遗传或慢性炎症有关。烟台医大胃肠医院消化内科张红娥主任分析指出,此病例的特殊性在于息肉数量与体积的叠加风险,虽然胃底腺息肉肿瘤病变率不足1%,但这位患者的最大息肉直径已达2.5cm,超过2cm的胃底腺息肉可能引发黏膜糜烂、出血或掩盖其他问题,且患者已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因此需要优先治疗,对于较小的息肉,可分阶段处理。
胃息肉是否需要切除 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
一、病理类型
张主任表示,胃息肉分为不同种类,肿瘤病变风险差异极大,通过病理报告确定息肉性质是关键步骤。
1. 增生性息肉(约占70%-90%):
这类息肉表面光滑,通常较小,直径大多小于 1cm,常因慢性胃炎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肿瘤病变风险较低(<1%),但是可能会带来消化道不适症状,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并每年定期复查胃镜;直径>1cm需警惕,较大的息肉(>2cm)仍建议切除。
2. 腺瘤性息肉:
肿瘤病变风险高,表面可能凹凸不平,体积较大(尤其是>2cm时)。这类息肉属于“肿瘤前病变”,它们就像“定时炸弹”,放任不管可能逐渐发展成胃部肿瘤,因此,发现后建议尽早切除。
3. 家族性息肉病:
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可能出现大量息肉,需要终身密切监测,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层干预。
4. 胃底腺息肉:
约占胃息肉的10%-20%,多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相关。通常体积较小(<0.5cm),肿瘤病变风险较低(<1%)。若息肉>1cm、快速增大或合并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则需内镜下切除。
二、形态特征
1. 大小:
息肉越大,肿瘤病变率越高。直径<1cm的息肉肿瘤病变风险较低,可暂观察。直径在1~2 cm者肿瘤病变率约为10%;直径>2cm的息肉肿瘤病变风险显著升高,通常为50%,建议切除。
2. 数量:
多发性息肉的恶变风险高于单个息肉,特别是数量超过10个的情况,可能提示家族性息肉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3. 位置:
胃体/底部腺瘤性息肉:肿瘤病变潜能高,即使<1cm也建议切除;
胃窦息肉: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长期炎症可能促进增生性息肉形成,小于1cm,可随访观察;若病理类型为腺瘤性则需切除。
内镜下切除安全吗?
对于切除胃息肉,目前,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常用的微创手术方式,这类先进的微创手术在门诊即可完成,无需开腹,术后恢复时间短。烟台医大胃肠医院不仅配备了先进的奥林巴斯CV-290高清胃肠镜设备,更拥有一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团队,在早期病变的精准筛查和内镜下微创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处理各种复杂病例,已成功为众多患者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成为患者的信赖之选。
切完就没事了吗?
胃息肉切除后,需根据病理结果制定复查和其他随访计划。例如,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建议每6个月复查胃镜,连续3次无异常后可延长至每年1次。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新息肉或病变,确保胃部健康。
烟台医大胃肠医院张红娥主任表示,发现胃息肉后,既不必过度恐慌,也不应掉以轻心。科学认知、理性对待,就能有效应对。胃部肿瘤其实是可防可控的,40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应主动进行胃镜检查,对于有胃部肿瘤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来说,更加需要重视定期胃镜检查,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相关链接:烟台医大胃肠医院是新胃来医生集团投资兴建的高起点、高规格、高水平的胃肠专科医院,一举将烟台胃肠疾病的诊疗带入“专院、专家、专查、专治”的全新时代。医院现已成为烟台山医院医联体医院、山东省立医院技术协作医院、蒲公英计划肠健康诊治示范中心,拥有国内更先进的进口高清无痛胃肠镜等先进设备,不断邀请北京专家来院出诊,中西医结合破解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耐药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疑难疾病治疗难题。
胃肠健康热线:3453636
鲁医广【2024】第1030-291-3707号
编辑:张志强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