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 10:12:20
来源:水母网
水母网6月28日讯(通讯员 王永梅 曹平)目前正是踏青游玩好时节,也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高发季节。烟台市奇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刘元妮提醒,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一定要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家住福山区的张阿姨在和姐妹们去樱桃园采摘樱桃后,发现腿上有一只蜱虫。因为不痒不痛就没太在意,自己用手将蜱虫拽了下来,然后用酒精擦了擦。几天后,出现发烧,测体温38.9℃,并感到浑身无力、酸痛不适、没有食欲,并出现了严重腹泻。张阿姨以为是感冒了,但吃了两天药也不见好转。后到社区诊所就诊,查新冠抗原阴性,诊断为“胃肠型感冒”,打了两天点滴,仍有反复发热,其余症状也在逐渐加重,并出现了反应迟钝、下颌部及双手抖动的症状。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均明显下降,肝功、心肌损害明显,查新型布尼亚核酸阳性,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遂急诊转烟台市奇山医院。经积极治疗, 10天康复出院。
01.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新发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与猫和狗等动物密切接触,或人与人直接密切接触导致传播也有报道。以成人感染为主,近年来也有儿童感染病例报道。
02.感染后临床表现有哪些?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7—14 天(平均9天),最短有被蜱叮咬后24小时即出现发热的病例,少部分患者可呈无症状感染。多为急性起病,主要有发热,体温多在38 ℃左右,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 ℃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达10天以上,伴乏力、全身酸痛、头痛、食欲缺乏以及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血常规检测可以发现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03.感染后有疫苗吗?预后如何?
目前尚无疫苗。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虽然国内发热伴病死率从2011年的10.58%降至2021年的5.07%,但重症患者病死率仍较高,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发热伴患者病死率高达44.7%。
04.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目前已有通过气溶胶或接触感染者血液或其他体液途径人际传播;也有猫狗等宠物-人之间传播的报道。
05.哪些人群易感?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及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全年均可发病,4—10月为该病流行期,5—7月为发病高峰期。
06.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1)定期清理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
(2)远离野草灌木:蜱虫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因此人在路上行走时应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外出游玩时,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3)加强个人防护: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建议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尽量穿胶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蚊剂,避蚊胺、派卡瑞丁、伊默宁(又叫驱蚊酯)是抗蜱较为有效的药剂。回家后及时洗澡,淋浴有助于洗掉未附着的蜱虫。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附着。
(4)做好宠物防护:如果同时携带宠物,需及时检查宠物耳部、腹股沟等部位有无叮咬的蜱,并注意切勿徒手捕捉宠物身上的蜱虫或其他寄生虫并进行挤捏。
07.被蜱虫叮咬后如何处理?
被蜱虫叮咬后,不要恐慌。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切勿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虫,避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如无把握,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处理。
侯敏慧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