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9 17:05:00
来源:奇山医院
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缺乏活动,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弱,血液流动缓慢,加上卧床时身体处于“低消耗”状态,血液黏稠度可能升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血液在下肢静脉中淤积,逐渐形成血块,即为深静脉血栓。更危险的是,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液流入肺部,引发致命的肺栓塞,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甚至猝死。今天,奇山医院专家给大家讲解如何预防静脉血栓。
警惕这些血栓信号
下肢异常:单侧腿肿胀、发红、皮温升高,或小腿肌肉按压疼痛。
突发不适:不明原因的胸闷、气短、呼吸急促,甚至咳血。
注意隐匿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心率加快、低热或轻微头晕。
科学预防静脉血栓
动起来——让血液“活”起来。
踝泵运动(卧床必备):
勾脚:脚尖向上勾,保持5秒;
绷脚:脚尖向下踩,保持5秒;
转脚踝:顺时针/逆时针转动脚踝,每个方向10次。
每天至少做3组,每组10次(可家属辅助完成)。
被动活动:
家属帮助患者屈伸膝关节、抬腿(每次抬腿30°,维持5秒)。
尽早离床:
病情稳定后,逐步尝试坐起、床边站立,或在辅助下短距离行走。
穿对“压力袜”——物理防栓利器
梯度压力弹力袜:
从脚踝到大腿压力递减,促进血液回流。选择医用级弹力袜(压力18-21 mmHg为宜),晨起前穿戴,睡前脱下。皮肤破损、动脉硬化严重者禁用。
充气加压装置:
通过气囊周期性挤压腿部,模拟走路时的肌肉收缩,每天使用≥18小时。
科学喝水——别让血液变“黏稠”
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心肾功能正常者),避免脱水。卧床排尿不便者,可少量多次饮水,或咨询医生使用润肠通便药物,避免因憋尿减少喝水。
药物预防——严格遵医嘱
常用抗凝药: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利伐沙班等,需根据体重、肾功能调整剂量。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观察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黑便等出血症状;
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如INR值);
近期脑出血、严重消化道溃疡、血小板极低者禁用。
特殊人群的防栓要点
中风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若无颅内出血,可开始低剂量抗凝。
骨折/术后患者:髋关节手术后需抗凝至少35天,可联合使用弹力袜。
肿瘤患者:优先选择低分子肝素,部分口服药可能影响疗效。
孕妇/产妇:首选低分子肝素,禁用华法林(可能致胎儿畸形)。
家属必学的护理技巧
勤翻身: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同一部位长期受压(预防压疮和血栓)。
下肢抬高:卧床时小腿下垫软枕,使腿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
饮食清淡:减少油腻、高盐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如燕麦、芹菜),预防便秘。
防血栓的三大误区
误区1:卧床必须绝对不动。
真相:即使不能下床,也要每天活动下肢。
误区2:喝汤就能补水。
真相:汤中盐分高,过量可能加重血液黏稠,应直接喝水。
误区3:穿紧身裤代替弹力袜。
真相:普通紧身裤无梯度压力,反而可能阻碍血流。
防栓口诀
勤动腿、多喝水;
弹力袜、药物配;
早发现、早应对!
编辑:侯敏慧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