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7 09:31:10
来源:烟台医大胃肠医院
在做胃镜检查前,医生一般会向受检者询问若发现可疑病变是否同意取活检。做完检查后,有些受检者会被告知取了活检来做病理检查,需要等几天才能出结果。
那么,取活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明明已经做了胃镜检查,为什么有时还要取活检呢?……在回答大家的种种疑问前,先来看烟台医大胃肠医院一个病例:
61岁的某大叔,腹胀一年多了,虽一直服药治疗,但病情未见好转,且出现了胃隐痛的表现以及近几个月来体重明显下降,这才让他担心不已,赶紧预约了烟台医大胃肠医院的无痛高清胃镜检查。
在白光胃镜下,在其胃体黏膜发现一处表面覆白苔、大小约1.8*2.0cm的溃疡样变,再经奥林巴斯290染色内镜、窄带成像内镜以及高倍放大内镜这三种新型内镜技术观察后,“医大”内镜医生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问题:患者溃疡处的黏膜有明显的腺管结构和血管形态异常。高度疑似胃肿瘤,于是在异常部位精准取了活检组织。
然而,该大叔清醒后又不想要病理了,觉得还得花病理钱,因考虑到患者的相关症状和胃镜检查结果,医生再三建议和苦口婆心地劝导,好在其最终听取了建议。
之后病理结果出来了:胃体低分化腺肿瘤,虽然已不是早期的了,属于进展期胃肿瘤,后续只能通过外科手术及放化疗等治疗,但这总比晚期发现疗效要好得多。
幸亏取了活检做病理,如若不然,这例胃肿瘤很可能就被遗漏了!
通过这个病例,大家应该对活检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给大家具体讲解一下什么是活检。
什么是活检?
活检在医学中属于病理学的一种检查方法。我们在胃镜检查中,发现一些可疑的消化道病变,可以通过胃镜的活检孔道,用一次性活检钳快速、准确地取得这些病变的黏膜标本,然后送至病理科,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测,以鉴别病变的性质。
其中,病理检测是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细胞组织形态学检查,从而对疾病分型和病理机制做出判断,是肿瘤诊断的标准。
做活检有哪些意义?
首先,活检可以判断病变是良性或恶性。
比如,大约2%的胃溃疡可能发生恶变,溃疡恶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恶变早期尚未形成明显肿块等典型特征时,往往仅有溃疡边缘粘膜颜色的轻微改变,如果此时对溃疡周围的胃黏膜做病理检查,就能及早发现肉眼无法确定的早期胃肿瘤。
还有,就是消化道息肉。
消化道息肉一般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大类。增生性息肉是由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常常多发,体积较少,表面光滑,恶变风险较低。
腺瘤性息肉一般体积较大,表面多粗糙,外形不规则,恶变的风险较高。其中管状腺瘤的恶变率为1%~5%,绒毛状腺瘤的恶变率最高可为10%~60%,而混合性息肉的恶变率则介于两者之间。另外,这种息肉直径越大,恶变的可能性越高。一般认为小于1厘米的,恶变率约为1.3%;大于2厘米的,恶变率可高达50%。如何鉴别消化道息肉的性质,判断其有无恶变等情况,这就需要借助活检来进行。
其次,活检是诊断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
我们经常见到胃镜报告单上写着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这有什么区别呢?
萎缩性胃炎除了胃黏膜有炎症表现外,还可见到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或伴肠上皮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等,甚至恶变。
通过胃黏膜活检,可确定受检者是否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这两种变化是胃肿瘤的主要肿瘤前病变,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另外,胃黏膜活检也可鉴别溃疡性结肠炎是否有炎性细胞浸润、隐窝炎以及隐窝脓肿等改变,也可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其他疾病。
凡做胃镜都要取活检吗?
并不是所有行胃镜的人都必须做病理检查,如果发现胃粘膜上有病变,如有炎症、糜烂、息肉、溃疡,甚至考虑恶性肿瘤的情况才需做活检。
取活检很疼、会流很多血?
活检是在做胃镜的同时,如发现可疑病变,用活检钳取一点点胃部病变细胞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因为粘膜层没有痛觉神经末梢,因此取活检过程中是没有感觉的。
活检钳取的一般都是米粒大小的组织,有的比米粒还小,只是会出一点血,一会也就凝住了,不会出很多血的。
活检会不会把胃搞穿孔?
胃壁包括四层结构,由内到外依次是粘膜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尤其是固有肌层很厚很坚韧。活检只取粘膜层,而且活检钳非常小,因此正常情况下是不会造成穿孔的。
编辑:张志强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